甫以《小輓》一書拿下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拉加茲獎漫畫類(青少年組)首獎的阿尼默,雖然因為疫情關係書展取消,無法前往義大利領獎,但這段期間他卻未停下手中的創作,以《小輓》中的意象出發,延伸、轉變,蜿蜒變化出一系列技法圖像截然不同的手繪畫作,加上自書中精選的19幅微噴複製畫,以及另外三個新舊系列共畫作,組成「小輓與夜晚」畫展,也是阿尼默在國內頭一次的原畫個展(2018年有過「白馬屎」微噴複製畫展)。
本次展覽DM的主視覺就是擅於配色的阿尼默以《小輓》書封圖重新配色而成,線條不變,但氣氛截然不同,可見其功力。
畫出自由的輪廓
阿尼默曾在訪談中提到頓悟自己愛上繪畫的時刻,「我很喜歡畢卡索,他是天才,他筆下的線條與整體的狀態很自由,我也想要畫出來的東西更自由,而不是去描繪輪廓。當時我是有意識的想要做到這件事,所以才出國念書,但後來畫的時候已經沒在想了,『連想著要自由都不要想』才是真的自由。」畫圖是一種加法,線條、造型、用色缺一不可,如何將這些元素安置得恰到好處,看起來又宛若天成,他認為唯有長時間累積才能精準掌握。
喜歡閱讀文學小說的阿尼默,會在閱讀中將文字轉換成影像的過程,因為揉合了個人經驗與想像,而有了新鮮的面目。他曾比喻說:「文字與圖像就是蝌蚪與青蛙,收起尾巴長出四肢的變態過程,大概就是文字配圖的感覺吧!不能說是長大,而是換了個樣子。」
阿尼默認為「作畫的痛苦,就是你必須大量的跟自己獨處與對話,不斷的自我批判或讚美,那是一個更純粹的地方。」
本次展覽同時展出一個阿尼默出國前創作的舊系列「物忘我」,和兩個新系列畫作:「臉譜練習」和「拇指塗鴉」系列(請見附件)。主題多為不同人物、動物或奇特生物的肖像。不管從造型、線條、或顏色,都可看出阿尼默這十年間的轉變,非常精彩。
針對本次個展,阿尼默寫了以下文字自剖:
「那天,我剛出院回家,由於傷勢在下肢,只能暫時起居於一樓客廳。與外面的世界隔著一扇大窗,聽得見貓咪們在屋簷追逐,對面的廢棄泳池裡有青蛙正在交合。關燈後,躺在事先從臥室搬挪的床鋪上,才發現月光早已鋪滿整片漆黑,那是個藍色的夜晚。我就這樣被控制在藍色的憂鬱裡,身體癱軟無力,心臟來不及反應,眼淚流了出來,沉沉地墜落,往無底深處陷下 ⋯⋯ 直到聽到自己的哭聲,覺得陌生,才醒了過來。我拄著拐杖起身,坐在桌前,握著邊緣也沾上月光的畫筆,愉快地畫到日出。這成了我最珍視的夜晚之一。因為,那是寂寞。第一次感覺寂寞,我能感覺到,我更完整了一點。
《小輓:阿尼默漫畫集》出版後,裡頭的故事還在我的腦子繼續,用很低的姿態掠過,低得在地上摩破了衣裳。我常在座談中提到,這本書的創作過程如何漫長煎熬,把生活與身體過得像是一塊破布。現在回想起來,卻覺得那是曲折而安靜的時光。無論如何,這是一本用無數個很棒的夜晚交換而來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