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閱讀文章
BACK
SCROLL
dPi Art Feast
【dPi X 末日市集】藝術家專訪:如洗揉捏句子「以陶寫詩」
從童年在外公家以唾手可得的土揉合水捏塑的身體記憶,到對於「侘寂」美學與「凝視」的獨到見解,擁有深厚文學底蘊的如洗捏出一件又一件打破工藝古老傳統框架的陶作。近期在作品加入有如草書一般的抽象行文,他一面閱讀《符號學》,一面咀嚼李進文的《微意思》。以文學為喻,如洗的創作不似絕句與律詩,沒有彎曲收整自我的工整限制,反倒像融合了經律與歌唱,夢囈與隨筆的現代詩,是科學實驗與魔術交會時的不可思議。

如洗

源自於碧空如洗,「如洗」將製陶視為洗滌身心的淨程。以手捏陶藝器皿為主,緩慢之中灌注意念於雙手,並與自然產生連結,從中內觀、內省。每一個陶藝作品,都承載了靈魂碎片,詮釋看待所有際遇的角度。

▲製陶中的如洗

長期以來陶瓷之美,或在乎幾何對稱的曲直弧折、光潔剔透;或藏於錯綜複雜的藻飾擁簇、繁盛華美不論是宋朝的汝窯青瓷,或是乾隆盛世的琺瑯彩瓷,大眾對於陶瓷工藝之巔最直接的聯想,不外乎極致精細的設計構想,絕對完美、近乎偏執的技巧執行——然而作為一項藝術媒介與審美實踐,現代人越來越能夠欣賞、青睞更有人性溫度,不可完全掌控、預料的肌理與不規則的凹凸。而著迷於「侘寂」美學的如洗更是在每日行住坐臥間,累積了獨到的「觀看」方法,從中找到了無限的耽美慰藉與創作靈光。

這是我們第一次訪問你,想請你談談你在藝術的教育或審美經驗的積累;我們是否有機會一窺你的工作室?

第一次體驗到捏塑的快樂,是在鄉下外公家,童年都是在鄉村環境中成長,當時沒有甚麼新奇的玩具,取之不盡的就是後院的土壤以及打開水龍頭就能湧出的水,土加上水就具備基本的可捏塑性質,這個成長的經歷影響我很深遠,讓捏塑的身體感從此常駐體內。因此即便後來嘗試過平面繪畫、複合媒材,都比不上在捏陶時的自在隨興,如以一句話簡單說明:「我畫不出我腦海裡的事物,但我能捏塑出來」,大概就是如此強烈的直覺。

由於大學時就讀的是中文系,我居多的審美經驗應該還是在文學領域是最豐富的,文字對我來說是連結所有事物的樞紐,即便如今是專職於製陶,對於文學性與文字的迷戀,還是經常被賦予在陶當中,總是試圖想要賦予作品某種「詩意」。

工作室是可以開放預約參觀的喔!每週四至週日,不僅會開設陶藝課程,也可以接受預約前來參觀,所以很歡迎大家來喔!

▲如洗的工作室一隅

這次展出的作品中,哪一件最能代表你對於「末日市集」、「永續」的詮釋呢?

我想,當我們談到末日,真正著眼的地方,或許是「末日之後」。在或許還很遙遠的以後,當末日來臨我們該如何自處?基於對此的想像,而有的所有行動都帶有一種「未來性」。對我而言,陶土這個材質本身,就極具「未來性」的特質,陶土經過1200至1300度的高溫窯燒後,會成為能在土裡埋上千年的物質,很難不將現在製作的作品,視為遙寄給未來世界的一封信息,勾勒出當今的生活方式、文化風貌等等,在這個層面上,陶瓷的存在本身就是「永續」的。

非常喜歡你發表作品的文字詮釋,不論是《撚》或對於「老」的探問;想請你分享個人閱讀、文學之於創作的關係,能否請你分享近期受到文學影響的創作思考?

近期手邊的讀物是李進文的《微意思》,以及很教科書性質的《符號學》其實我本身是屬於同時間會閱讀不只一本書籍的人,大約同時會有三、四本書堆放在書桌上,每天都會根據當下的心情,去選擇今天要閱讀哪一本書,通常只要閱讀到某一段或某一頁,讓我十分有感,我就會滿足的闔上書本,這種對於閱讀的飽足感的需求,近似於一種吃三餐的概念,不會等到特別飢餓才進食,也不追求暴飲暴食的快感。

對我而言,無論是哪一種創作形式,或多或少都在探究人與生命、社會,甚而是整個世界、宇宙的關係與本質。基於對於「人」的好奇,文學就是我的一扇門,讓我得已突破自身軀體的限制,窺見更多形形色色人們的故事與思想:與我相似的便產生共鳴,與我相異的便是一種刺激,這些都是我創作的養分。

由於我一直很喜歡在作品上加上抽象行文,於是最近在閱讀《符號學》,想要了解符號之於人的關係與作用,文字能蘊含的隱喻的力量,也是我一直熱衷探究的議題,希望未來能理出屬於自己的觀點。

想請你分享對於「侘寂」的詮釋與悸動?

在我的理解中,「侘寂」源自於對事物、器物的凝視與觀照,在凝視之中器物會被活化,跳脫固定與常理的限制,因此一只有裂痕的碗、一個碎成兩半的花器,都可以另有一番作為。「侘寂」對我而言,並非是刻意將器物做得老舊、不完美,反而比較像是建立起自身與器物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很內向私密的情感展現,因為這層關係或許只會存在於自己與器物之間,而「如何使用」則是顯化這層關係的途徑。我也確實深深著迷於「侘寂」的精神與美,但沒有一項作品是打從一開始就奔著「不完美」而去的(笑)。陶土這項材質,本身從製作到燒製,便充滿了各種變數,空氣濕度的變化、每次窯燒溫度的差異,包含創作者當下的心境狀態轉變等,在陶土中,微小的變化都會被如實地展現。在製作過程中,完美與不完美的定義,會一再受到考驗與質問,不斷刺激你去思考與取捨,有時候不小心下手過重的刻痕,反而顯露出跳脫常規的美感,略為歪斜傾倒的角度,反而讓器物多了一分生氣,諸如此類,也都是在製作過程中,長久凝視器物而得來的視角。

請問近期參加各種展覽與跨界(如布料)的合作有什麼樣的心得與感想呢?

即將到來的六月個展,是個以茶道具為主題的展覽,與手作服飾品牌「彼加」合作,她們是雙人組合,一人作畫,另一人將畫作謄印在布料上並進行服飾的設計與製作,此次會交由她們倆為茶道具製作布藝品,包含桌巾、杯墊。由於我們都喜歡氣質中帶點「ㄎ一ㄤ」的氛圍,也都喜歡自然古樸的味道,因此在各自的創作上,雖然是完全放任對方自由發揮,也像是在給彼此出題一樣(笑),但大方向還是一致的,我自己也很期待最終的成果。

短期的規劃與期許,或者任何想要與讀者分享的事:

由於過去的陶藝作品,都以注重實用性質的生活陶器為主,今年開始萌生強烈的雕塑慾望,因此在忙完展覽與寄售合作的作品之後,會想要給自己一段時間,好好投入雕塑創作,希望能將這幾年來在生活經歷上的體會,以陶塑具體呈現給大家。也希望大家如果6/15 -6/30 有空檔,歡迎來位於龍山寺附近的「彼加」看展覽、喝喝茶喔,當然也期待6/1 、6/2能在綠色反思日市集見到大家!

 

▍綠色反思日 The Critical Green
時間|2024/06/01 Sat. - 06/02 Sun.
地點|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文化館

✧早鳥票單日預售票:$160
✧ 一般單日預售票:$260
✧ 現場單日票: $320(預售完售,即不開放現場購票 )

購票網址|https://pse.is/5u9tn6

 

Source:

如洗

ALL POSTS
Copyright © 2024 dpi設計插畫誌.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