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與盆器
藝術家張璧蘭以局部化的身體作為盆器,刻意選擇陰部、腹部等原來就有體毛的部位,並且將毛髮與花草融合,乍看之下,彷彿是花卉迸發自假山水——有別於早期更全面,包含人物臉孔的角色描摹,他不再是有針對性地傳達單一人物的情感受想,沒有面目之後,彷彿將情緒也抽離了。張璧蘭曾經對於身為女性遭受的種種待遇,感到憤恨不平,並以此描繪女性肉體被觸摸,甚至是被剖開的形象;上了研究所之後,發現要成為專業藝術家,他不願將熾熱濃稠的情緒直接傾倒在觀者身上。風格因而趨近溫婉,著重於表達女體之美,同時以花草比擬毛髮,強調「自然」的狀態。
▲〈蠶豆〉 / 水干、蠶衣宣
▲〈酒叢〉 / 水干、蠶衣宣、金箔
▲〈金魚花〉 / 水干、蠶衣宣
毛髮之於慾望
以胴體為創作基石的張璧蘭,大學時期筆下的人物都還裹有衣飾,然而逐漸積累的疑問,促使他重新審視自身藝術脈絡,為了突破瓶頸,張璧蘭開始讀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世俗化,畫作中各種樣態的女性形象,從公主到女神,竟然從不見體毛蹤影;伯格指出,角色的袒露,即是對於觀者的臣服,而毛髮的去除與否,素來是女性意識的一種象徵,而畫中的角色不被當作有自主意識、偏好與想望的個體對待,因而清一色光滑無毛。此論述更加確立了張璧蘭以此為命題的創作核心。2018年開始「不毛之地」系列創作,他不推崇制式化的花語象徵,對他來說花草就是最動人的自然之美。
▲〈不毛之地:綠毛衣〉 / 水干、金箔、蠶衣宣
▲〈不毛之地:藍精靈〉 / 水干、蠶衣宣
▲〈不毛之地:紅枕頭〉 / 水干、金箔、蠶衣宣 / 文化部藝術銀行購藏
除了《觀看的方式》外,張璧蘭自言《我是許涼涼》是對他創作最有啟發性的一本書,大學時讀到此書,當時膠原蛋白豐足的他,竟也悵然若失,此書刻畫男性視角精準見骨,即使正值年華,二十幾歲的他讀了也痠疼,這股痛心轉化為創作動力,一路也就畫到了今日。除了書籍之外,生活周遭的花花草草是他最大的繆思,閒暇之餘,蒔花弄草,也不在乎品種名稱,好不快樂。
水墨的現代展演
曾經也以捲軸形式創作的張璧蘭逐漸擺脫傳統僵固的形式,除了極簡現代的裝裱外,他甚至拒絕落款,以維持畫面無瑕,不受干擾。在畫中盛裝花草的盆器上不難發現花磚紋樣,湊巧張璧蘭坦承目前正在思索將創作與陶瓷結合的可能性,並且觀望東方媒材、水墨渲染外,可有以其他畫材塗抹延續其創作脈絡的方式。談到媒材,張璧蘭眼睛一亮,直言其玄妙難言,業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或逐一條列,或概略精省;有別於更耳熟能詳的書畫丹砂石青,張璧蘭選用水干,以化學合成的色料攪和膠質,較一般天然礦物顏料更為輕盈薄透。這次WHATZ 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前導展在「隱城・小城外」展出的作品除了有金箔之外,〈紅霞〉系列兩張圖還特別選用玫瑰銅箔,可謂畫龍點睛。
▲〈紅霞2〉 / 水干、玫瑰銅箔、蠶衣宣
▲〈紅霞〉 / 水干、玫瑰銅箔、蠶衣宣
▲藝術家張璧蘭創作手稿
▲藝術家張璧蘭創作草圖
▲藝術家張璧蘭專注創作
隱城・小城外,東西合璧、蘭醉心悠
「隱城・小城外」,取諧音近「影城」,是繼大稻埕「小城外」懷舊風情本店之後的第二個據點,一樓裝設宛如電影院,都說人生如戲,週末開放站位,平日賓客上樓品酒、用餐,彷彿也是生命劇場裡動人唯美的一幕;二樓漆成墨綠的牆面、木質裝潢,以及優雅的花型燈具,彷彿置身歐陸莊園,店內正對吧台挖了三塊圓洞,其中擺放了以酒杯與花藝元素組成的飾物,儼然裝置藝術;以高品質經典調酒為豪的「隱城・小城外」,這次專程為了WHATZ 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前導展特製調酒「夢土生花」,呼應張璧蘭「畫中無慾望,慾望屬於觀者」之語,希望飲者能有自由演譯「夢土生花」,以自然香草植物為媒介,成爲飲者心中的ㄧ幅畫。以琴酒為基底,加入芳香萬壽菊枝葉、玫瑰天竺葵,佐以梨子氣泡,清爽芳甜。店面前身為餐廳而有完善的廚房空間,其餐點也跳脫一般酒吧的框架,除了廣島生蠔與鴨油薯條外,還有隱城吉拿棒、蕃茄牛肉麵疙瘩,以及招牌炸醬麵等特色料理,打破一般對於酒吧餐點的既定印象,在西洋古典的空間中,品嚐台式創意料理,就像「不毛之地」系列畫作在木框的襯托之下,竟也與整體空間融為一體,東西合璧,沒有違和,只有驚喜。
▲〈不毛之地:綠毛衣〉、〈不毛之地:藍精靈〉於隱城・小城外展出
▲〈酒叢〉於隱城・小城外展出
▲〈蠶豆〉於隱城・小城外展出
▲隱城・小城外店內裝飾一隅
▲隱城・小城外為 WHATZ 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前導展特製的調酒「夢土生花」以琴酒為基底,清爽芳甜
|第三波展覽|
5月01日至5月21日
隱城 小城外:藝術家 Chang Bi-Lan 張璧蘭個展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60號
2023WHATZ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
5月26日至5月28日
台北市喜來登大飯店9樓
線上購票
https://www.accupass.com/go/2023WHATZRTFAIR
現場購票
請於台北喜來登大飯店九樓櫃檯購票入場
主辦單位:WHATZ
協辦單位:dPi設計插畫誌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