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生命經驗的步伐
繼上次接受dPi訪問,An Chen 又累積了不少令人讚嘆的亮眼新作,殊不知插畫原來並非志向所在,時值2015年,還是平面設計師的 An Chen 為勤美綠圈圈藝術祭製作一系列視覺,並為活動繪製平面圖,將藝術季攤位中各創作者的作品重新以自己的畫風詮釋,不料竟樂此不疲,完全沒有在做設計排版時的疲憊,才萌生轉戰插畫的念頭。當時深受英國現代主義版畫吸引的他,偶然間又發現Owen Davey、Ben Newman構圖平面、鮮豔幾何色塊的作品,遂決定赴英國劍橋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ARU)攻讀童書插畫碩士。
▲An Chen 為勤美綠圈圈藝術祭製作的系列視覺,成為他轉換重心的轉捩點
An Chen 對「風格」一詞相當敏感,在英國倫敦深造期間,曾經被學校教授指為「以風格作畫」,並且否定其敘事性,甚至連分鏡作業都不願意審核——原來ARU系所教師多半推崇以 Quentin Blake 為代表,充滿著手繪筆觸溫度,根植於生活觀察的繪畫風格,與 An Chen 追求畫作和私人情感分割的精神大相徑庭,An Chen 仍然堅守自己的創作道路,2022年底入選了 Quentin Blake 基金會慶祝大師90大壽的90位蠟燭插畫精選募資計畫。
▲ 為Quentin Blake 基金會慶祝大師90大壽繪製的作品
雖說 An Chen 留學期間與學系靈魂人物 Martin Salisbury 教授擦身而過,卻在教授撰寫的《100 Great Children's Picturebooks》一書中意外撞見 Vladimir Lebedev 的作品,進而愛上冷戰時期蘇聯的平面設計,以及東歐火柴盒插畫獨特的配色與雄渾簡勁。
審美實踐的絆腳石
在繪圖的過程中,An Chen 發現以往對於創作的期待多半成為他審美實踐的絆腳石,自我要求甚高的他察覺現實與理想總是有差距,而且如果以滿足私人慾想為創作出發,難免失落,因此逐漸發展出以鋼鐵代替血肉,打滾跌撞都不會瘀青破皮的「創作人設」,並且在繪圖的同時聆聽Podcast、看電視,甚至是大聲高歌,將私人情感滲入畫作的可能性減到最低,不以畫作為自我實現的個人宣說。如同社群媒體頭像中的機器人一般,機器人是 An Chen 的化身,代替他迎擊對於創作的惶惑,精準而無懼地工作著,非關理想,畫得好與不好,都不需要蹲下撿拾摔落粉碎的夢。
▲An Chen 的頭像正是他創作人設的絕佳寫照
近年屢受《New Yorker》、《New York Times》等國際刊物青睞,甚至成為 GUCCI 首批NFT合作藝術家,實力備受肯定的他,曾經考慮出書,主動向出版社毛遂自薦卻屢屢碰壁,當時他投比賽不間斷,在畢業數月後,終被美國的插畫經紀公司 Rapp|Art 發掘,指其強烈視覺吸睛,與文章配圖需求不謀而合,並在專業建議下,開始接報章雜誌的插圖案。第一年經紀公司幫了不少忙,但之後一年幾乎只有一個案件,Rapp|Art旗下百餘位藝術家,與2022年簽約的英國插畫經紀公司 Grand Matter 相比形成強烈對比,當時小而美的組織只代理17位插畫家,有如加入一個緊密的大家庭,然而隨著時光推移,An Chen 發現案源還是要靠自己開發,也因此積極轉向藝術圈發展。
▲An Chen 以GUCCI的經典花卉印花的圖紋的發想NFT系列作品
▲受到插畫經紀公司Grand Matter的建議,An Chen 以名家代表畫作為靈感,發展有如精裝封面般的視覺設計
剛回台灣發展時曾被市集中的文青路人,甚至是業內前輩歸類為「洋派」創作、指其標新立異,裝模作樣,但 An Chen 其實只是以自己舒適、有熱情的方式持續創作;An Chen 的畫風其實並非神秘不可言說的靈光乍現——除去蘇聯時期的東歐火柴盒外,從立體派到未來主義的對角線陰影描繪,到英文斜體字、襯線字體等都是重要的創作養分。他以橡膠板製作單刷版畫,以數位方式與俐落的幾何色塊結合,並且在 YOTTA 開課,線上傳授他找到復古版畫創作方向的歷程,分享自己與大師精神邂逅,成為審美知音,並且將悸動轉化成為創作能量的方法。
創作能量總會自己找到出口,真情流露、自我揭示卻不是藝術創作的唯一可能,畫家情感之複雜,猶如空氣中的水氣與雜質,以真空保存食品,反而能夠延緩維生素流失,並且維持食材的原味。同樣真摯的初心,經過不同的轉化過程,自然有千百種表達方式。在真空食品的比喻裡,食材正是創作者的藝術脈絡,並非絕對全然的寫實才是唯一的「營養」與「鮮美」,畫作的意義亦然——對於個人審美實踐的堅持未嘗不是一種忠懇真摯。
▲An Chen 的包裝設計維持了他一貫的審美水準
▲An Chen 將花卉元素化為繽紛的紋身貼紙
▲An Chen 的畫作運用噪點自如,跳脫寫實光源的限制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