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閱讀文章
BACK
SCROLL
書訊
自由、平等、博愛:從《領先未來的變革設計》探索設計的政治性
設計是什麼?如果你問各行各業不同角色的專業人士,大家的答案可能非常不同:從程式設計師到室內設計師、從服裝設計到產品設計,在優化外觀的審美考量外,更多時候設計必須考慮功能性,觀察生活中人們遭遇到的明確挑戰與不便,並提出新的軟硬體對策,使得商品更受到消費者與使用者的青睞。

重新設計人類社會的可能性

於1995年創刊的美國雜誌《Fast Company》向來重視設計在各領域專業的影響力:有了創新設計,科技可以更貼近人性,居家更舒適怡人,都市更便利,社會更公平,彷彿找到設計大師,天底下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可以重新設計人類社會,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本書精選了25年來《Fast Company》發表的77篇文章,首章從矽谷科技業的設計切入,自亞馬遜總部的玻璃球狀巨型溫室,一路探討到臉部辨識系統對於種族膚色與性別的盲目失準;第二章談居家住宅的設計,自二戰後美國消費力暴增的演進,從廚房用具的革新探討到社會建築,以及3D列印建案的發展性;第三章從字體切入品牌與企業識別設計的重要性,並探索形象塑造與政治、社會運動密不可分的連動關係;第四章著眼於建築設計與都市規劃,對公共領域、市容、地標與交通便利性提出全新的解決方案;第五章則是叩問零售業在數位時代下,全球化與去中心化挑戰的調適與創新;最後第六章分享設計專業人士如何面對關於族群對立、低識字率,以及環境永續等社會正義及人道挑戰。

跨界設計的必要性

Google的硬體設計團隊僅有不到四成的員工擁有電子產品相關設計經驗,其餘成員可能擅長服裝設計,或者曾負責設計自行車,其部門主管 Ivy Ross 更是從珠寶設計轉換跑道,協助打造 Google Home Mini 喇叭、Pixel 手機等產品,可見優良設計的通用性,打破產品品類的界線;紐約五角設計聯盟(Pentagram)的合夥人 Eddie Opara 則是從印刷設計跨足互動式設計,並且為精品品牌 Prada 設計數位環境動態圖像,在 2D 平面與 3D 立體之間穿梭自如。

英國皇家學院(RCA)的一群學生,將有毒廢料打造成洗鍊陶器的案例,正是跨界合作的絕佳典範:他們與倫敦帝國學院、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以及法國的一間煉鋁廠合作,提醒大眾生活隨處可見的鋁其實製造過程對環境也可能產生危害,同時探索工業廢料作為工藝材料的可能性,以煉鋁紅泥取代傳統黏土,製作大器的花瓶、杯碗等。

美國視角與種族問題

書中多位黑人設計師,包含生於坦尚尼亞,於英國受教育的空間敘事的博物館設計師 David Frank Adjaye、生於倫敦,結合策略、科技與設計的 Eddie Opara、來自多倫多,推廣非洲時尚設計技術與實踐的 Aurora James 都有移民、旅居異國的生命經驗,這些生活在美國的設計菁英雖然來自不同背景,卻都在此文化大熔爐中貢獻一己之力。本書多次提及種族主義、黑命關天(Black Lives Matter)等議題,並且視設計為反轉歧視、爭取發言權、主導敘事的利器,在在強調各崗位的非裔設計師不成比例——這固然是美國今日重要的社會議題,然而美國的奴隸制度、殖民歷史可能對於中文的讀者較為陌生,以美國為中心的視角中看見的亞洲設計創舉只有「星耀樟宜」與中國建築師「馬岩松」,而「星耀樟宜」還是由以色列裔建築師 Moshe Safdie 的薩夫迪建築事務所打造,很難讓人不納悶美國是否忽視、埋沒了亞裔的設計人才?

 撇除種族能見度與機會平等問題,《領先未來的變革設計》確實提供了眾多實戰案例,闡釋廣義設計的多樣性,並為想樣以設計改變世界的專業人士點亮一盞明燈,更讓對設計感興趣的一般讀者對設計產業不再霧裡看花。

▲Jaime Hayon 為西班牙地毯品牌設計的 Hayon x Nani 地毯,以及 Cappellini 推出的 Luce 桌

▲Moroso 的反人體躺椅(Antibodi lounge chair)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學生與專家合作,將煉鋁時產生的廢棄副產物「紅泥」製成器皿

▲紐約市市容改造專案的戶外大型公共藝術

▲深圳灣文化廣場

▲狀似蟲洞的海口雲圖書館以及建築師馬岩松

 

▲馬岩松設計之哈爾濱大劇院

▲「昆尼皮亞克大學」與「所爾格建築學院」與哈林區工作室博物館展出之「Stealth」;Jet 與手機品牌 Oppo 合作推出的企業識別設計;UCLA 建築與都市設計學院識別形象設計

▲挑戰時尚圈種族歧視的黑人設計品牌 Brother Vellies 鞋款

 

 

Source:方言出版

ALL POSTS
Copyright © 2024 dpi設計插畫誌.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