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閱讀文章
BACK
SCROLL
藝術
【d影院】心廣體胖,圓融喻世:圓滾滾藝術家——費爾南多.波特羅的超世代藝術主張
如果問魔鏡「誰是世界上最偉大藝術家?」答案很可能是來自哥倫比亞,年近九旬的波特羅(Botero),他的批評者多半抱怨作品缺乏深度,而擁護者則指出從巴黎到上海,從麥德林到紐約,其作品超越語言與文化的隔閡,觀者不分長幼,都能在其作品中發掘角色的可親可愛,同時反思國際社會攸關政治、經濟等多樣的議題——Botero是不是一名偉大的藝術家?本片追隨Botero偕其子女,回顧他超脫派別、跨越世代的創作歷程,精選九大看頭,dPi特別幫大家事先畫好重點。不妨在3月25日進戲院,一探究竟!

 

1. OG名畫二創,比原作更討喜!

來自哥倫比亞的費爾南多.波特羅(Fernando Botero,以下稱Botero),被譽為現今在世藝術家中,最成功且最受到大眾喜愛的藝術家。其作品之豐富,產量之多,橫跨五大洲,超過200場個人展覽,雕塑裝置遍及全球;然而他最深植大眾腦海的,仍是一系列以文藝復興畫作為本的淘氣二創作品,其中以1978年的〈蒙娜麗莎〉最具代表性——事實上,早在1959、1960年Botero就以詼諧的筆觸描繪了〈蒙娜麗莎今年12歲〉以及〈蒙娜麗莎今年9歲〉,畫中人物身形嬌小且略顯方直,五官與達文西原作神似,不若1978年大眾熟悉的版本圓潤討喜,對照之下,更可以看出風格演變,趣味十足。 

https://www.instagram.com/p/CGadKzCJQWy

 ▲Botero1978年的〈蒙娜麗莎〉與原作相較風采不減,且更可親可愛。

 

〈阿諾菲尼的婚禮〉則是根據北方文藝復興大師揚.范艾克(Jan van Eyck)的名作改編而成,此畫運用大量象徵性元素,其構圖之精密複雜,乃至於服裝表現,都使其在歷史上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https://www.instagram.com/p/COJnqq-pNhW

 ▲史上最複雜、挑戰畫家技巧的〈阿諾菲尼的婚禮〉在Botero筆下活靈活現。

2. 赴歐習畫,透視創作改變一生

在哥倫比亞繪畫售出獲得人生第一桶金後,Botero毅然決然遠赴歐洲,到西班牙習畫,一日經過書店櫥窗,瞥見窗內擺放書籍,恰恰展示了義大利文藝復興畫家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筆下鉅作〈Procession of the Queen of Sheba; Meeting between the Queen of Sheba and King Solomon〉,驚為天人——在此之前,Botero從未曾聽過或者看過Francesca的任何創作,初見就為其豐富的細節、深遠的空間感而深深著迷,當下就決定要去義大利見聞、研習文藝復興繪畫,為日後創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文藝復興初期傑作〈Procession of the Queen of Sheba; Meeting between the Queen of Sheba and King Solomon〉作者Piero della Francesca提出透視數學理論,並大量運用在其畫作中。

▲1998年的〈Dyptych〉原作者Piero della Francesca是對Botero啟發最深遠的文藝復興畫家。

3. 曼陀林的藝術轉捩點

在一次靜物畫草圖繪製的過程中,Botero信手拈來,無意間將曼陀林(一種義大利傳統樂器)的圓孔縮小,樂器通身瞬間就像吹了氣球一樣顯得圓胖可愛,他於是靈機一動,想到將人物五官畫得較為小巧,逐漸試驗後演變成今日眾所周知的可愛畫風。

 

https://www.instagram.com/p/COHA0hCJJRA

▲1950年代,居於墨西哥的Botero無意間在繪製曼陀林的過程中,發現相對比例的繪畫效果。

 

4. 宗教批判,幽默不落俗套

雖說哥倫比亞是天主教國家,Botero本身對宗教持保留態度,時常以玩世不恭,幽默諷刺的方式刻畫神職人員,Botero特別喜歡以神職人員為題材除了是對於當權者的反思,也是他對於鮮豔色彩對比(如紅與白)、不同布料材質的表現特別著迷。他在畫中運用反常的人物大小比例暗示階級、種族等複雜元素,同時以平易近人的日常場景,挑戰畫中角色的神聖性。

 

https://www.instagram.com/p/CNBhe9Qp_az

▲Botero的宗教畫作往往令人反思位階、種族與神聖性的關係。

 

5. 化喪子創傷為動力, Pedro成為系列主角

Botero與第二任伴侶Cecilia Zambrano產下一子Pedro,四歲時Pedro不幸喪生車禍,Botero企圖搶救,情急之下重傷右手,痛失愛子後,Botero展開復健,他重拾畫筆,以愛子為題創作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肖像畫,並巧妙將自身與孩子的母親安排於畫面角落,表達其思念之情。

 

https://www.instagram.com/p/CIjF0nDJG_9

▲以愛子Pedro為主角的代表作,畫中玩具屋窗口可見Botero張開雙臂,彷彿呼喚著愛子歸來。

6. 跨界雕塑——發現問題使藝術偉大

除了繪畫創作外,Botero在巴黎、紐約、北京等國際都市也都可以見到其大型雕塑作品,他曾言「好的藝術家懂得解決問題,偉大的藝術家懂得發現問題」,1973年搬到巴黎後,Botero開始學習雕塑,他暫時放下繪畫,專心研習雕塑技巧:最初以黏土做第一版雛形,由專人接手做成石膏樣送回工作室後,他再精雕加工髮絲、鼻孔等細節,最後送去青銅廠鑄造。

 

▲Botero的雕塑作品秉持著他一貫圓潤廣胖的風格。

7. 藝術家的人道責任

2005年期間,Botero繪製了一系列創作,反映轟動一時的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囚事件,讓英美軍官虐待伊拉克戰俘的非人道行徑不只是曇花一現的聳動國際新聞,其標誌性圓潤療癒的風格,ㄧ改往常繽紛甜美的配色,強烈的對比使人不寒而慄;事實上Botero從來就不避諱黑暗與暴力,他曾經以畫作反映麥德林販毒集團濫殺無辜居民的景象,他捐贈給市政府象徵和平的鴿子塑像更於1995年6月被放置炸彈,造成傷亡——他索性再捐贈一座相同塑像,並讓市政府維持碎裂的鴿子,與其粉飾太平,他更希望如此事件能被世代相傳,希望年輕子孫能夠記取教訓,成為市民的共同記憶。

 

8. 滄桑馬戲團,歡笑背後案情不單純?

2006年在墨西哥太平洋濱海小鎮撞見巡迴馬戲團,他除了觀賞演出,還得以一窺演出間洗衣起居的生活樣貌,他深受此奇妙對比啟發,遂開始描繪四處流浪的馬戲團「歡樂又憂愁,繽紛又困窘」的生活,並以豐富多變的色彩創作出一幅幅搶眼的畫。

 

https://www.instagram.com/p/CPMcVI4pNoB

▲馬戲團表演者的表情似笑非笑,引人遐思。 

9. 捐贈兩大美術館,振興哥國藝文

Botero不僅是哥倫比亞最重要的藝術家,更對祖國藝術界有無可比擬的貢獻:他在1978年大肆捐贈藝術品給他家鄉的麥德林美術館,又於2000年捐獻208件珍藏藝術品至波哥大美術館;最令人意外的是,他在談妥捐獻協議後,還陸續為美術館添購包含莫內等印象派大師的世界級傑作,其慷慨無私由此可見一斑。

如何定義一位「偉大的」藝術家?端看作品的質、量?或者品評藝術家的知名度?創作量可以客觀計數,但是作品的品質優劣,究竟誰說了算?藝術評論家以及眾多學者對於Botero的創作批評相當嚴苛,稱其具有高辨識度且深受大眾喜愛的創作是「有如Hello Kitty」一般的譁眾取寵。然而Botero在商業上卻獲得大獲全勝,各國一流美術館爭相展出作品,並且快速遞受到各國來自不同文化、年齡層的大眾擁抱。藝術的目的是什麼?Botero認為是具有辨識度的主觀詮釋,是最爽快、最幽默真摯的傾訴,是政治議題的照妖魔鏡,更是對國際社會最直白而有渲染力的人道關懷。 

 

Source:

輝洪、Fernando Botero Zea Instagram

 
ALL POSTS
Copyright © 2024 dpi設計插畫誌.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