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跨出傳統的定義,不再停留在資訊或內容的載體;藝術家以創作為路徑,對「藝術」與「書」進行思想實驗,形成皺褶,交疊互滲,朝變異的概念前進,進行藝術的叛逃與生產。
本次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丶視覺文化研究所丶藝文中心 (陽明校區) 聯合策劃的「藝術家的書」聯展,邀請了應藝所師生、陽明交大校友與國內外多名藝術家參展。四十餘件作品,包括馬塞爾·杜象的作品〈給予〉(Étant donnés)手稿資料夾之複製品,展現各種材料、技法、形式、品味與想法,是物質、概念、身體感官的交纏物件。
「藝術家的書」(Artists’ Books)乃由多種不同專業領域丶學術門類丶哲學概念所交會的當代藝術創作形式,其樣態隨時代背景之轉折而變化,其著眼點與意涵也各異。源起於1960至70年代之間,「藝術家的書」最初是為了記錄難以保存及典藏的觀念藝術、藝術計劃、表演藝術,而以文件檔案或展覽目錄的形式首度現身歐美。展冊目錄除了紀錄作品本身,也記載著作品展呈的時間和空間,豐富了瞭解作品的向度,成為新的書籍類型。
直至80年代後,「藝術家的書」逐漸分支出Clive Phillpot所說的可看、可閱讀、可觀賞或觸摸的藝術創作書。有些「藝術家的書」是獨一的原作,有些則透過網路或印刷進行複本傳播。它可能是書物件(book objects)、文學書 (literary books)、書藝術/書作品 (book art / bookworks),或是難以歸類,充滿異質性的書藝術實驗。若借用德勒茲(Deleuze)的話,在「書」和「藝術家」兩個原本不見得相干的點,透過穿越兩點間所展開的「抽象之線」,滋生出思想與創作動能。「書」與「藝術家」跨過物件與人的區辨,相互動員、鬆動、逃逸、越界、流變,與異質共存,成為自我解疆域化的行動。
現在就跟著d編一起來看看有哪些作品吧!
一本有著回憶片段,以及重返現地採集紀念物⸺葉的攝影小書。
從起初縫製完成至今日,書體的外觀日夜不斷變化,皺摺、褪色、枯萎、脆化,
一如世間好像沒有什麼事物能夠真正的被存留下來,
也如同記憶因腦容量的不足,或新的經驗而漸漸地將舊的回憶封存或遺忘。
《記憶容器》是由創作者親自造紙、書寫文字、創作影像、排版印刷,
一直到手工裝幀才逐步完成的一本藝術家的書,
是一場透過身體勞動與思考來重新整理生命的過程。
內容包含對自身多重身份的認取、與家人關係的沈澱,
是以藝術創作書作為表達形式的自傳體作品。
「漫入沙漠,疲倦乾渴,不知生死。
吃過仙人掌,喉間有刺。閉眼睜眼,無風無雨也無雲。」
避免輾轉回憶遠方,創作者藉由在 2015 年至 2016 年間拍下的無名風景呼喚仙人掌的夢,裝幀一條沙漠,紀錄虛幻的苦行。
《地圖計畫》始於2013年,創作者做了一系列「她與他」的地圖,先訪談、
後以版畫的方式呈現十位男女在行走時的習慣,與地圖的連結。
2014年,更進一步前往摩洛哥和西班牙,藉由訪談當地人,試圖了解除了性別差異,
不同文化、宗教、生長環境、教育程度⋯⋯
對於行走(移動、方向感、旅行)有什麼樣的影響。
這次展出的作品,為摩洛哥部分的訪談。
在眾聲喧嘩的藝術現場,藝術家經由媒材丶藝術手段丶哲學思辨,意圖挑戰對書慣有的想法。從傳統到實驗,「書」的觀念和物質被切碎、混生、重構,凝縮各種異質元素於一處,在撞擊後迸發出擾動的潛能,以擁抱他者的觀點與實驗性手法來顛覆叛離既有的規範,展開藝術與思想的再生產與對話,給出多重樣態的「藝術家的書」。
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本次參展的藝術家名單:
Ho Tam・ Leanne Johnson・Marlene Yuen・Scot Keefer・Tomoyo Ihaya
王佳渝・朱盈樺・江坤森・吳致怡・吳睿哲・呂紹文・呂彦青・巫佳璇
李昇祐・李家瑜・沈君怡・林玟君・孫佳綺・張莉崴・張懿・梁佑謙
梁意琳・梁瀚云・陳姝里・勞泓理・游婷雯・湯景光・黃詩婷・劉思妤
劉培安・劉群禹・蔡胤勤・賴克・賴雯淑・賴聖芸・賴銘哲
是不是非常期待呢!誠摯邀請所有讀者們在週間抽空去展場一探究竟吧!
|展期|12/2-12/24
|開館時間| 週一至週五 9:00-17:00
「越界叛逃—藝術家・書」座談會
【開幕與座談會資訊】
12/2(四)中午12:10開幕
座談會1:40~4:00
主持人
賴雯淑・勞維俊・王柏偉
與談人
詩人・王小苗
藝術家・張紋瑄
插畫家 / 設計師・陳姝里
插畫家 / 繪本作家・三木森
藝術家書籍文獻庫 營運總監暨空間策展人・蔡胤勤
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 助理教授・朱盈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