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閱讀文章
BACK
SCROLL
藝術
破碎食材影射「冷戰」餘波:北美館典藏研究展《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
以不同媒介、時空向度之展品,剖析冷戰後的現代家園。

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透過文化與美學太空探索與科技發展的競逐等非直接對戰的交鋒,所進行長達半世紀的意識形態對抗。

本次北美館年度典藏研究展以「冷戰」為論述起點,由台灣策展人許芳慈新加坡策展人陳麗瑩(Kathleen Ditzig)客座策畫,長期研究戰後台灣及東南亞當代藝術發展的背景下,探究冷戰時期起現代主義在台灣的沿革流變,並剖析當時的社會脈絡和歷史氛圍,如何持續影響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定義及地球家園的想像。

#收錄不同向度之藏品

展覽從1950年代美蘇太空競賽與美援計畫所驅動之亞洲現代藝術、工藝與設計進行闡述,並進一步討論上述時代條件如何催生了現代家園的概念形構,以三個相互交織的主題,剖析當時歷史氛圍的複雜性:太空競賽後的宇宙技術寰宇家務自由世界的美學網絡

展出作品以北美館現代藝術經典藏品為主軸,另囊括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楊英風美術館等國內各大美術館藏品及相關文獻檔案,以及國際當代藝術家的借件作品等,試圖讓觀者以不同媒介、時空向度洞悉展覽題旨。

#精彩展品搶先看

臺灣的現代主義藝術家企圖以傳統中國哲學的宇宙觀,於西方藝術在觀念和表現上進行實驗與擴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為劉國松、秦松、楊英風等,他們藉著對於水墨筆法的記憶和技藝,以及傳統美學的空間意象,發展出數件與太空乃至宇宙相關的創作。

而韓湘寧作品《上下左右中》則結合甲骨文元素進行媒材的實驗,以十字線譜與天圓地方的符號性,帶出空間意識的全新演繹;建築師王大閎的登陸月球紀念碑計畫「月神茜莉妮」,則是進一步將中華文化精神及其空間性的深奧化作設計語彙,體現對於登月行動的精神性慶賀。

本展另也藉由當代作品與研究型計畫,展現藝術家如何以創作的能動性,發展出與區域政治歷史對話的獨特語彙,從而檢視冷戰的當代遺緒,補述「現代」歷史書寫的空缺。印度藝術家普拉賈克塔.波特尼斯(Prajakta Potnis)的裝置作品《廚房辯論》從同名歷史事件汲取靈感,將廚房視為冷戰焦慮的場域,以被破碎呈現或模糊化的食材或廚房用具,來影射這段歷史餘波。

新加坡藝術家陳麗可(Erika Tan)的裝置創作《Barang-Barang》,以母親陳飛(Fay Tan)之於藝術史的關係,刻劃當時女性個人軌跡與不同國家藝術史間的連結與糾纏

美國籍沖繩裔藝術家伊豆見彩(Aya Rodriguez-Izumi)《來自最後戰役的回聲》是一項進行中的家族創作計畫,以聲音、影像裝置與文本並置,訴說二戰尾聲沖繩戰役倖存者的故事。

越南藝術家蕭崇(Sung Tieu)的裝置作品《受哈瓦那症候群影響的大腦解剖冠狀面(樣本1-12)》、《棄物之歌》,將歷史上曾以聲波或聲音進行的間諜戰術轉譯到美術館空間以提袋等日常物件構成的場景,提醒著我們身邊的事物,其實是一場場未竟之役所遺留的心理痕跡。

如果你也對《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感興趣,不妨把握機會前往北美館。

INFO

《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

展期:2021/10/16-2022/2/20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2A、2B展覽室

-

source:臺北市立美術館

ALL POSTS
Copyright © 2024 dpi設計插畫誌.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