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閱讀文章
BACK
SCROLL
藝術
你究竟是誰呢?藝術創作、收藏與名留青史的首要問題

前言與摘要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高更曾在自己的經典代表作上提出這個疑問,那麼「你究竟是誰?」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會不會其實才是藝術演進過程甚是人類文明發展所圍繞的真正核心呢?這又為何成為藝術創作、收藏與名留青史的首要問題呢?我們將首次圍繞這個主題如此抽絲剝繭:(一)是「誰」的差別有多大?(二)技巧、哲理與種種努力抵不過單純的「名聲」?(三)所以「你究竟是誰」的這個問題該怎麼回答?或許,根本不該侷限在藝術家、藝術創作或投資收藏,因為這個問題很可能也隱含著我們每個生命的人生答案?

 

潘天壽|壽石蘭香136x40cm;齊白石|英雄君壽圖(局部) 217x70cm;溥心畬|芳樹雙鵲映佳人59x26.5cm;張大千|青山不老-嵩壽圖138x69cm。作者是「誰」這個問題可能比創作技巧、哲理等因素還要更為關鍵

 

野獸派大師高更於1897年的經典名作《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奈良美智|迷你泡芙(巧克力色) 155 x 155 x72cm。藝術大師的「名聲」和作品常常演變成一種「品牌」效應,除了反映在市場價值之外,這其中又包含了哪些更深層的意義呢?

 

本文會以「誰」這個議題為核心,分別討論到高更、齊白石、張大千、常玉等大師的生平與作品跟這個主題的關係,其中也會討論到近期相關的電影與時事,最後可以歸納出「你究竟是誰?」這個關鍵問題與藝術創作、收藏及歷史地位等議題的核心關聯。

 

 

(一)是「誰」的差別有多大?

 

「畢卡索這種水準的繪畫我也畫得出來吧!」「奈良美智畫這種三歲小孩的卡通人物也叫做藝術?」「憑什麼于右任幾個書法字讓大家好幾百萬地出價在搶?」很多藝術圈新手容易被藝術品外在的表象或所謂的藝術創作技巧所迷惑,其實很多時候真正的關鍵並不在眼前的藝術品或技巧高低本身,而是這件藝術品的創作者是「誰」,以及這個「名字」和這個「人」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怎麼說呢?

 

畢卡索在《手持尖刀的女人》作品當中其實是刻意選擇用兒童畫的線條去呈現;奈良美智|No Weapon 24x33cm。同樣同水平的畫作,如果作者是我們的話可能沒人要,要是作者換成畢卡索或奈良美智等名人或大師就變成眾人追逐的天價,關鍵差別之一就正是他們身為畢卡索、奈良美智

 

于右任|曠代草聖書贈長子前赤璧賦卷(局部) 18x415cm。同樣是書法作品,同樣是草書形式,此類型書法並非罕見,在技巧上也並非完全高不可攀,為何只有于右任等極少數的書法大師作品會讓眾人爭相收藏?

 

 

大師之「名」的功與過

 

我們就以清末的書畫大師齊白石為例,文人水墨畫本來很長一段時間不注重色彩,從海上畫派的吳昌碩到潘天壽及開創出洋紅般「紅花墨葉格」的齊白石,之後文人畫就又重新出現了色彩,且主題也從原本典型「出世」的文人山水畫擴大到民間「入世」的各種主題,其中又以齊白石為代表,齊白石的文人畫不再侷限於山水與花鳥,民間生動的小動物如蝦子、螃蟹、老鼠、青蛙等不但都是齊白石生命的回憶,也都成為最純真的繪畫題材,文人繪畫從技巧與意境的追求也更進一步演變出個人的真實與不做假。(有關文人畫與齊白石請詳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之文章:從齊白石、張大千到常玉《談文人畫的過去與未來》、《民間主題繪畫集大成者:齊白石》)。因此齊白石之「名」對於一般人與藝術收藏家產生了哪些直接的功能與效果呢?一種常發生的對話情境可能是這樣:

 

溥心畬|古寺崢嶸圖-仿宋宣和裝全開大山水軸142x74.6cm;于右任、張大千(題簽)|正氣歌冊頁(題簽)29x4cm、(內頁)27x36.5cm x19。張大千、溥心畬、于右任、齊白石等經典名家的「名聲」與作品讓藝術收藏與溝通效率快速提高並使得藝術市場及相關產業得以加速發展

 

「昨天在拍賣會買了一張水墨花鳥畫」

「拜託~都什麼年代了還在買什麼傳統花鳥畫!趕流行的畫至少去買NFT或者奈良美智、草間彌生、村上隆的作品吧~還是你買的是張大千或溥心畬?」(隨便幾句話都要提到大師的「名」號)

「是齊白石的畫作」

「什麼?確認是真跡嗎?」(請注意聽到齊白石之「名」後的態度轉變)

「是真跡,來源和傳承都清楚有序,也有權威機構出版著錄,我請幾個專門鑑定齊白石畫作的朋友看過也說是精品」

「齊白石畫小雞小鳥的題材好像很多,這張有什麼特殊嗎?」

「這就是重點了,這張是齊白石極罕見的老鷹題材,找的到類似題材的大概也只有四張,且是少見尺幅超過兩米的畫作,也是齊白石畫來送給當時的達官貴人」(稀有性加上齊白石與受贈者的「名人」效果)

「那這張你肯定是出了天價才買到的吧…,大概跟常玉的價格有得比了」

齊白石|英雄君壽圖217x70cm;齊白石|花卉69.5x22cm;常玉|四女裸像(藝術微噴)。知名大師稀有題材加上傳承有序、有權威機構出版著錄的巨幅作品,通常都伴隨著天價,但其中一項前提必須要是真跡

 

從上述對話我們可以看到透過齊白石、溥心畬、張大千、常玉、奈良美智、草間彌生、村上隆等知名大師的名字與作品,不但讓藝術收藏與溝通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從很精簡的對話就能獲取重要的資訊,知名大師的巨幅稀有題材加上傳承有序、有權威機構出版著錄的作品,通常都伴隨著天價,所以這些經典大師的「名聲」與作品讓藝術收藏與溝通效率快速提高並使得藝術市場及相關產業得以加速發展。但其中一項前提,就是必須要是真跡,換句話說,就因為這些大師都不是普通人,任何作品只要掛上他們的名字常常就能水漲船高,所以,模仿與假借大師名號的偽作也不免充斥著藝術市場,這當然一直是大家所謂藝術市場的亂象之一,如果我們要討論追捧大師之「名」的功與過,這些亂象可能就比較偏向負面的那一塊,相信絕大部分人對此抱以嗤之以鼻的態度也很鮮明,但既然本篇文章圍繞著「誰」的問題在討論,我們或許可以再換個角度思考這件事……

 

溥心畬|枯樹賦書畫合璧卷22.5x78.5cm、22.5x58cm;電影《無雙》劇情圍繞著仿畫與鈔票偽造的「藝術」。不像西方繪畫流派激進又大相逕庭的演進,東方文人畫一直都有臨摹的傳統,所以從清末溥心畬的畫作仍然可以清楚看到宋元繪畫的元素,但如果是另一種臨摹的極致而追求仿畫或偽作,其中的界線又是在哪裡呢?

 

 

偽作與仿畫能造就出大人物嗎?

 

通常不能,但幾個有趣的特例卻蠻值得我們思考,例如電影《無雙》當中,郭富城飾演的男主角對比於同樣是畫家且富滿藝術創造力的女主角,男主角雖然模仿技巧高超但缺乏原創性,他卻能在繪製大師仿畫的過程中沉浸於忘我的境界就好似他天生就該做這件事,後來遇到周潤發飾演的人物”畫家”跟他說:「任何事,做到極致就是藝術。…這個世界上,一百萬人中只有一個主角,當主角的,都是能夠達到極致的人。可首先要找到對的舞台。」一席話讓男主角決心踏入美鈔偽造的路並克服了種種難關而獲得龐大的財富,如果我們撇除製作偽鈔的道德與法律問題不談,光看電影情節裡精細的繪畫製作以及紙張、油墨等原料調配的工藝和創意,其實相當精彩!若要說整個偽造過程堪稱一門「藝術」也毫不誇張!除此之外,電影裡還有一些台詞也很發人省思,例如:

 

電影《無雙》裡有很多台詞其實都從不同面向觸碰到「藝術」核心的”真”與”偽”以及…兩者之間發人省思的模糊地帶。

 

「我真的很感動,五十年代四大名畫家,所有筆法竟然同一時間出現在這張畫布上面,畫法模仿逼真,比複印件更精準,這個畫家的名字,是不是叫複印機啊?」

「這個世界只需要一個梵高,第二,第三以及往後的都沒有任何價值。」

「只看到黑跟白的人,永遠都是失敗者。」

「其實像我們這種人,怎麼可能得到最好的。能找個代替的,上天已經對我們不錯了。大家起碼得到點安慰。我告訴你,有時候假的會比真的好,只要我們儘量愛的真一點,不就行了嗎?」

其實對白看到這裡,如果加上有看過《無雙》這部電影的結局(放心~以下無雷),我們可以感受到男主角的價值觀其實某種程度上是受到金錢與社會地位的自卑感扭曲而成,我們先不去用一定的對錯去評判,因為回到藝術創作與人生上其實每個人不也是得努力地在”忘我的純真”與”現實的階級地位”之間尋找自己的平衡點(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之文章:《這有「資格」稱作藝術?談藝術的階級與純粹》)

 

電影《無雙》男主角雖然靠著製作偽鈔獲得金錢與地位,卻永遠見不得光;張大千曾靠著仿石濤山水的高超功力名聲大噪;常玉|瓶梅(藝術微噴)。比起電影《無雙》裡極端的”偽”以及畫家常玉極端的”真”,還有一位大師能輕鬆游刃於仿畫與創作之間並能成就大名,這位大師就是張大千

 

但是,若回到本文圍繞的「誰」這個主題,我們要特別點出來:即使電影《無雙》男主角雖然靠著製作偽鈔獲得金錢與地位,但他身為這一切的作者卻是永遠見不得光的。所以,仿畫與偽造雖然給他帶來了金錢也讓他成為一號人物,這一切帶給他的不是「名聲」而是「臭名」,也因此他還極度諷刺地創造出”畫家”這個角色來遮掩(好~我承認這裡確實有一點暴雷了),這種極端求”偽”與追逐金錢地位的價值觀,恰好又與另一位極端求”真”又不在乎金錢名利的畫家常玉形成發人省思的對比(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之文章:常玉專題完整版《太極陰陽解析常玉》)。然而,有沒有人能輕鬆游刃於仿畫與創作之間並終究仍能成就大名?這又能給我們哪些思考與啟發呢?

 

溥心畬|海嶽鳴湍圖40x115cm;張大千|青山不老-嵩壽圖138x69cm。相較於文儒性格的集大成繪畫大師溥心畬,張大千則是一種江湖性格並極度善於行銷與建立名聲,在當時就已經有「南張北溥」的稱號

 


(二)技巧、哲理與種種努力抵不過單純的「名聲」?

 

從文章前一段可以感受到,「名聲」對於藝術家、藝術收藏與投資乃至整個藝術產業和藝術史可能都是極為關鍵的,很多藝術家追求的技巧、哲理與種種努力甚至時常抵不過單純的「名聲」,為什麼呢?或許我們可以先從極為擅長經營名聲的箇中好手張大千談起。

 

 

仿畫與廣交名流只是手段,經營「話題」與「名聲」才是目的

 

張大千臨摹古畫原是為了學習筆墨精髓,但技巧卻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原來張大千在臨摹時的勤奮程度不是只有臨摹一次而是兩次三次甚至不下十次,直到不用看原畫而能清楚記得其構圖、筆法、氣韻而直接絲毫不差地畫出整張畫(試想一位仿畫家到了這個狀態時跟原作者的水平有無二異?),尤其仿石濤唯妙唯肖到甚至被掛上「石濤再世」的名號,所以年輕時的張大千也可能是中國畫史上最頂尖的仿畫高手,當時不少國畫大師與藏家都無法分辨其真假。

 

張大千仿石濤的技巧之高讓當時很多繪畫大師與收藏家如黃賓虹等也無法辨別;黃賓虹|愛山陽朔游76.5x40.5cm;張大千|羅浮飛瀑117x36cm。

 

張大千仿畫廣為流傳的故事眾多,其中「故事主角」包含知名國畫大師黃賓虹(被張大千的假石濤換了真石濤)、學院派寫實畫大師徐悲鴻(花了三百塊大洋買了張大千的石濤仿畫後還找張大千一起鑑定)、當時北方最有名望的畫家兼收藏家陳半丁(想當眾炫耀石濤畫冊卻被張大千當場證明是自己畫的)、威震華北的年輕少帥張學良(收藏了張大千的石濤假畫卻約張大千來吃飯而成了摯友)、上海地皮大王程霖(紈褲子弟滿屋子張大千的假石濤還被張大千用計羞辱了一番)、知名畫家兼鑑賞家吳湖帆(張大千用宋紙完整仿了宋代梁楷的《睡猿圖》而騙過了吳湖帆,有趣的是吳後來又以高價轉手給日本古董商)等人都曾將張大千的仿畫當作真跡。然而這些事蹟在當時很快地流傳開來並讓張大千光靠仿畫技巧與傳奇軼事就成了大名,張大千也開始辦畫展,足以賣畫維生並成為知名的職業畫家。

 

張大千|青山不老-嵩壽圖138x69cm;溥心畬|古寺崢嶸圖-仿宋宣和裝全開大山水軸142x74.6cm;齊白石|英雄君壽圖(局部) 217x70cm。張大千從仿畫開始成名並一步步取得「石濤再世」、「南張北溥」、「南張北齊」、「東張西畢」等名號都可以看到張大千刻意積極經營自己名聲的軌跡

 

當然張大千這樣靠仿畫成名的方式有人欣賞也有人不認同,例如黃賓虹等人即使成了故事主角仍然對張大千推崇備至,但也有像齊白石這樣的傳統國畫大師並不那麼認同。然而更有趣的是,張大千並未因此惹怒畫壇,反而還能持續和幾乎每位圈內人士都廣結為好友,且張大千刻意創作的仿畫為數不少也進了眾多博物館的收藏之中,似乎完全無損張大千的藝術史地位,這又是為什麼呢?

 

 

在高超繪畫技巧的基礎上還積極經營自己在藝術史的地位

 

中國繪畫史上能夠同時精通各朝代與各主題的畫家是極少的,是需要極大努力的,而要臨摹或模仿古代大師到張大千這樣如此以假亂真的程度,在技巧上更是極為不易。或許有人質疑張大千做仿畫還賣錢在道德上的問題,然而我們還是可以從下面幾個角度來看:(1)首先,前文提過張大千曾在許多場合直接在眾人面前揭露自己的仿畫而令在場驚呼不已並成為四處流傳的故事,所以我們認為張大千其實是故意讓仿畫流通在外並不毫不避諱地時常在眾人面前拆穿那是自己的作品,不無可能是有計畫性地要藉此方式宣傳本身的名氣與繪畫技巧之高;(2)接著,有了名氣,他的畫作在市場上就會更好賣;(3)最後賺到了錢,他又去收藏更多的古畫來精進自己的技巧。張大千精通繪畫技巧之後又是如何有計畫地經營自己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呢?

 

張大千與溥心畬不但是好友且在當時就被眾人稱「南張北溥」;張大千在巴黎辦畫展的其間恰好跟畢卡索有了一次重要的會面並受到媒體報導;張大千也是那個年代極少數在海外各國舉辦畫展的中國畫家。

 

在中國繪畫史上尤其是傳統國畫家,大多追求與世無爭甚至長住深山的「文人性格」,我們也很少聽到中國歷史上哪個大畫家會刻意去追求名氣並四處廣交名流的,因為他們大多是「文人」或者以追求「文人清高」為目標,這一點和西方早有成熟的繪畫市場與完整的藝術商業生態讓藝術家得以賣畫維生是極端不同的(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之文章:《東西方繪畫與藝術的差異從何而來?往哪裡去?》),張大千相當特別的地方在於,他不但精通中國傳統文人的詩、書、畫「文人能力」,卻還具備了「非傳統文人」的江湖性格以及高超的自我行銷能力(甚至連西方絕大部分的畫家可能都不及張大千),從他總是積極廣交名流又似乎有計畫性地一步步取得「石濤再世」、「南張北溥」、「南張北齊」、「五百年來一大千」、「東張西畢」等名號來看,更是展現高超的自我行銷包裝能力(有關張大千與畢卡索、溥心畬等更詳細的內容請詳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之文章:張大千《一位國畫大師如何追上畢卡索》、《重新評論「南張北溥」的價值與價格》)。所以,回過頭來看張大千從仿畫開始出發,您有看出來跟電影《無雙》男主角製作仿畫的關鍵差別在哪裡了嗎?

 

溥心畬|芳樹雙鵲映佳人59x26.5cm;潘天壽|壽石蘭香136x40cm;張大千|相思圖34x44cm。張大千相當特別的地方在於,他不但精通中國傳統文人的詩、書、畫「文人能力」,卻還具備了「非傳統文人」的江湖性格以及高超的自我行銷能力

 

 

能否讓人快速又清楚地知道「你是誰」

 

所以,張大千與電影《無雙》男主角最關鍵的差別在哪裡呢?我們看到電影《無雙》男主角最後永遠是見不得光的,在虛假與謊言中很少人真的知道他是誰,他也不能暴露自己的身分,反過來看張大千,即使是畫仿畫,張大千卻是極盡所能地讓這些高超技法的作品、話題與故事緊緊地圍繞著自己,讓人快速又清楚地知道「他是誰」,換句話說電影《無雙》男主角在仿畫與偽造當中迷失了自我,張大千卻始終知道(且讓大家都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主角。仿畫不見得會是個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你是否隨時都清楚自己是誰、自己在做什麼以及…別人眼裡的你又是什麼人。然而,讓人快速又清楚地知道「你是誰」有很容易嗎?

 

蘇富比今年首度邀請知名歌手周杰倫一起聯名舉辦拍賣預展並獲得極大的成功;于右任|千字文冊頁(上、下冊) (上)27.3x39.5cm x44、(下)27.3x39.5cm x43。「名聲」與「知名度」是極為重要的又非常好用的,然而無論是否在藝術領域,對於「名」的追求卻也能看到很多本末倒置的情況

 

文章看到這裡,我們已經很理解「名聲」與「知名度」是極為重要的又非常好用的,實際上在網路傳播越來越盛行的時代,「名聲」與「知名度」即使跨行業、跨領域都時常能夠發揮很大的功效,蘇富比今年首度邀請知名歌手周杰倫聯名舉辦「JAY CHOU X SOTHEBY’S」拍賣預展,可以想見雖然周杰倫雖然不算是傳統藝術家卻也是很成功的音樂創作人,對於藝術收藏也有一定經驗,最重要的是,他有很高的知名度跟龐大的年輕粉絲族群,很多人可能過去不太知道蘇富比,也不太關心藝術,卻因為周杰倫與蘇富比的這個合作,開始認識藝術甚至踏入藝術的領域,合作過程也讓這個蘇富比拍賣預展及拍品獲得極大的媒體曝光量,事後看來這場拍賣結果也十分成功並打破多項紀錄。所以,我們就直接不斷追求「名聲」和「知名度」不就行了嗎?那我得先反問一句,無論是張大千還是周杰倫,他們的「名聲」是靠著什麼本質一步步建構起來的呢?

 

奈良美智|迷你泡芙(巧克力色) 155 x 155 x72cm;常玉|黑白雙馬(藝術微噴)。像常玉和梵谷這種生前幾乎不為人知直到死後作品才綻放光芒的案例其實極為罕見,絕大部分名留青史的藝術大師在生前就已經有一定的知名度與地位,尤其在網路媒體盛行的當代,如奈良美智等當代藝術家都很懂得經營自己的媒體聲量

 

我們也能夠看到很多只是一味追求知名度而本末倒置的例子:例如當今有些藝人其實本身沒有任何才藝或專長,卻不斷利用辛辣的言行或話題不斷炒作自己的曝光度和聲量;又例如無論在藝術領域或各行各業,總能看到不少我稱作”頭銜客”的人,名片上寫著滿滿又密密麻麻的各式頭銜,好似如此一來就能彰顯自己很有地位,做出來的藝術品就應該要賣得很貴;而如今網路媒體平台當道,早已充斥著無數的網紅僅靠著長相、裸露、無俚頭、蹭話題熱度等題材來博取眼球與流量,更有甚者好似只要有了一定的網路粉絲就有資格隨時扮演時尚達人、理財專家、政治評論員等多重角色,就算不能說得頭頭是道也總能劈哩啪啦地講。然而,幾十年後甚至只要幾年後或幾個月後,還會有多少人記得這類譁眾取寵的戲精呢?我一直很喜歡常玉說過的這句話:「時間,就像大浪,一層層洗去了塵埃,最終展現本質的光芒。」在藝術史上,張大千留下的是從高超技巧的仿畫、詩書畫集大成的作品、上溯至隋唐的敦煌壁畫臨摹以及晚年眼疾之下獨創的潑墨山水,這些才是張大千最重要的本質精華,建構在張大千對繪畫技法的鑽研以及對藝術的熱忱上,張大千高超的自我行銷能力只是讓這些本質更加發出光芒(兩者缺一不可…嗎?);而幾十年後大概不會有人記得周杰倫當過哪個選秀節目評審或拍過什麼廣告,但華語音樂史上一定會記錄他的作品以及影響,因為這些才是周杰倫經過時間沖刷後最終留下的本質精華。反觀前面提到的那類譁眾取寵的藝人、頭銜客、網紅在時間沖刷後能夠留下什麼呢?而我們……又可以留下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能得先回到本文一開頭提到高更點出的疑問。

 

常玉|馬(藝術微噴);常玉|人約黃昏後(藝術微噴)。常玉一生重視藝術的純粹而不追求名聲與地位,很可能是因為他早已清楚自己是誰、在什麼位置,以及他最重要的本質精華已經留在他的作品當中

 


(三)所以「你究竟是誰」的這個問題該怎麼回答?

 

1897年高更完成了創作生涯中最大一幅長達四公尺的油畫《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並這樣表示:「其意義遠遠超過所有以前的作品;我再也畫不出更好的、有同樣價值的畫來了。」或許我們就先從高更的這幅代表作看起。

 

 

高更於1897年的經典名作《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點出了我們每個人一生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高更這幅《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想表達什麼

 

我們先從這幅畫的畫面內容來看:(1)畫面中很多不同的人物,第一眼最容易注意到誰呢?應該就是中間那位摘果實的年輕男性,對照著旁邊一位同樣在吃果實小女孩,一男一女吃果實讓您想到什麼呢?沒錯,可能就是象徵著聖經裡吃了智慧果實的亞當與夏娃;(2)那吃果實小女孩為什麼不是用成年女性來表達?可能也代表著人類的傳宗接代與智慧傳承,因為這個小女孩已經穿著衣服而有了文明的影子;(3)小女孩身旁趴著幾隻被飼養的貓和羊(再加上畫面最右方的一隻狗),表現出人類開始對大自然與萬物的征服;(4)然後圍繞著中間一男一女的就是生命的循環,從右下角嬰兒的新生命誕生,中間經歷了思考、迷惑、信仰,最後圍繞到畫面的左下方的老人代表死亡,然後老人旁邊正值生育年齡的年輕女性帶著笑意延續了這個生命的循環,畫面右半邊較為明亮而左半邊較為灰暗也在印襯這個生命誕生到死亡的過程;(5)右方三個女人坐在一起且似乎有著不同的膚色,也象徵著文明的社交發展與種族融合;(6)但文明發展到右後方穿起長袍的女性,這樣的衣著打扮看在原始的大溪地人眼裡只能搔著頭皮感到不解,或許他們各自都覺得對方可笑,文明人可能嘲笑著大溪地人的落後,大溪地人則嘲笑著文明人那身服裝的毫無意義;(7)而左後方的雕像以及類似女巫的人物,則代表著人類除了文明演進之外,心靈上仍然仰賴著神學與宗教的寄託,特別要注意到果實就來自於畫面的正上方也象徵著上帝賜予了這一切,回應著這幅畫的主題《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那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呢?或者說,高更是否自己回答了這個問題呢?

 

從高更過去《黃色的基督》與《布道後的幻想》(雅各與天使搏鬥)等作品不難看出高更十分熟悉宗教題材使用的意義;梵谷跟高更吵架發病割耳後的自畫像,不久後梵谷就被送進精神病院。

 

 

高更的人生體驗與回答

 

如果只是把這幅畫看作是舊約聖經《創世紀》的大溪地版,那可能還是太表面,我們應該要先了解一下高更在繪製這幅畫作之前經歷了什麼,高更的前半生跟我們每個人其實沒大差別,貧苦家庭出身,當過海軍,後來從事股票經紀工作而擁有了一定財富之後,踏入中產階級並結婚生子,看似已經靠著自己努力成為幸福美滿的人生勝利組,然而,後半生投入藝術後馬上變的經濟拮据,過著近乎四處流浪的畫家生活(當然包含和梵谷最知名的那段同居割耳事件),最後高更幾乎放棄世俗一切而移居大溪地過著原始的生活,晚年即使全身承受嚴重的病痛仍堅持作畫,但後來經歷了喪女之痛加上梅毒和眼病的折磨下起意自盡,高更決定結束生命之前,他集結一些對宗教、藝術、新聞時事的雜記,封面寫上獻給梵谷的字樣,然後用盡力氣完成了《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希望以此作為畢生創作的總結。現在,我們可以閉著眼睛想像一下,如果我們也實際體驗過高更一生波折又複雜的經歷後,人生晚年在病痛中看著眼前大溪地原始又單純的生命循環,思考著”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這個問題時,高更是真的想告訴我們這一切只不過是上帝賜予的生老病死之生命循環嗎?那他又為何刻意選擇使用看似原始又粗糙的畫面來呈現呢?還是,就因為他的上半生過得跟我們每個人幾乎一樣,或許他真正的目的是,希望我們每個人在短暫又寶貴的生命循環當中,透過他曾經世俗的人生與這幅出世的畫作即早思考這個問題,並找到自己的答案呢?

 

明 張瑞圖|明張瑞圖行書冊24x12.5cm x32;常玉|馬(藝術微噴)。很多傳世的書法作品紀錄的其實都是生命與生活的日常,而常玉更總是表達比起藝術他更重視生活與生命本身的態度,這是否代表著用心觀察與體驗生活與人生才是最根本的呢?

生命的體驗加上忘我的創作

 

所以,再度回到「你究竟是誰?」這個問題,雖然不會有單一的標準答案,但接續著本文的論述以及提到的例子,我們似乎又可以歸納出一些方向:

(1)這個問題如果回答得好又獲得大多數人認同,就會成為「名聲」,然後就很可能在史上留名,像常玉和梵谷這種生前幾乎不為人知直到死後作品才綻放光芒的案例其實極為罕見,絕大部分名留青史的藝術大師在生前就已經有一定的知名度與地位,這也是為何絕大多數的藝術家在生前都必須努力追求名聲的原因;

(2)藝術品在收藏市場的價值也高度連結著藝術家的「名聲」與「地位」,這種名聲與價值的正向回饋,刺激著藝術家、收藏家與藝術史一起很高效率地篩選出重要的藝術家與藝術品並不斷更新;

(3)告訴別人「你究竟是誰?」的方式有很多,即使是利用仿畫在市場製造話題並凸顯高超技巧也可以是成功的手段,張大千就是最具代表的例子,然而如果只是為了金錢與地位去偽造而迷失了自我,反而會永遠不得光,就像電影《無雙》裡的男主角一樣;

(4)然而讓人快速又清楚地知道「你是誰」並不容易,如果只是像本文提到那類譁眾取寵的藝人、頭銜客、網紅等僅是一味地追求膚淺的知名度與聲量,即使短暫地曇花一現也很快地會被歷史遺忘,因為時間終究會沖刷出一切的本質,只有留下最寶貴的精華展現光芒,就像常玉一生重視藝術的純粹而不追求名聲與地位,很可能是因為他早已清楚自己是誰、在什麼位置,以及他最重要的本質精華已經留在他的作品當中,所以無論是藝術史記錄下張大千的作品,或是音樂史記錄下周杰倫的創作,都是一樣的道理;

(5)但最重要的還是我們必須自己思考出自己的答案,高更的代表畫作《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不但給了我們一個思考方向,他可能也希望我們每個人在短暫又寶貴的生命循環當中,透過他曾經世俗的人生與這幅出世的畫作即早思考這個問題,並找到自己的答案。然而,我們如今看到大多數的藝術家和藝術創作又是怎麼產生的呢?

 

溥心畬|紅葉伯勞圖34.5x74.5cm;周春芽|綠狗50x35x96cm。當今的美術學院真的還需要將學生依照國畫組、西畫組、雕塑系……的工廠思維來分門別類嗎?

 

在資訊爆炸以及藝術形式高速演進的環境下,我們時常可以發現很多近代藝術家作品想表達的思維或哲理,會膚淺甚至幼稚地令人心裡發笑,有更多的文章或是電影等各式各樣的其他創作反能提供更深層且發人省思的洞見,但為何變得如此呢?藝術家本該是最有洞察力也最具批判性思考的一群人不是嗎?確實,真正具備原創性的思考與創意已經越來越困難,但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我們發現可能是當今的藝術家(甚至包含很多藝術產業人士)太侷限在藝術本身而越來越脫離現實社會的脈動與新思維的日新月異,尤其在網路與社群媒體充斥的年代,一不小心就可能跟不上外界的步調,火紅的潮流藝術家可能幾年後或甚至幾個月後就又更換了一批,這又更加容易讓當今的藝術家迷失自我,而當今絕大部分的美術學院教育其實難以脫離工業革命時代講究效率的工廠思維,企圖依照藝術史過去的脈絡將學生分成不同類型的”作業員”,西畫組、國畫組、雕塑系、數位媒材系、藝術評論科、藝術史研究所等等……,然後期待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教會這些學生該有的技巧來生產出各類型的”藝術產品”,但真正有洞見的藝術創作真的有辦法如此”標準化地大量生產”出來嗎?或者說,藝術家真正能夠完成自我的作品靈感來自哪裡呢?

 

幾十年後再找來其他的小便盆由杜象授權重新複製的那十多個《噴泉》還是受到所有美術館與畫廊的認可;村上隆|MURAKAMI x COMPLEXCON Mr. Dobtopus 30x20.5x25cm、34x26.5x26.6cm。藝術品製作本身在杜象的ready-made概念提出之後早已經發展出工廠化製造後品牌冠名的模式而不必由藝術家親手製作,所以藝術教育本身其實不見得需要再繼續沿用工廠思維的養成方式

 

其實,您發現了嗎?我們看見的所有藝術大師,幾乎都會去討論到他們身處在什麼環境、經歷過哪些、思考著什麼以及這一切如何反映在那些大師級作品上,他們的幾乎沒有一個是平淡無奇而毫無深刻生命體驗的,偉大的藝術家通常能夠在細細體驗自己的人生之後用最獨特的藝術作品完成自己,這就是為何他們的人生與作品都那麼令人津津樂道的主要原因。換句話說,生命及生活的體驗與思考似乎才是藝術創作靈感的最大來源,因為學校能夠教得很有限(藝術史上很大比例的大師甚至沒有接受過所謂”正統”學院訓練),而只要能好好地回到生活本身然後仔細地看、細細地感覺並認真思考,通過努力之後或許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找到自己在歷史長河中的位置,而如果您又剛好是一位創作者,更有趣且難能可貴的是,恰好是在”忘我”的投入與創作之中最能夠造就出一個極為獨特的”自我”出來,而這其實不是單純的運氣或是突如其來,而是源自於這位創作者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深刻體驗與努力累積,然後在某種創作的狀態中反映在作品上,如果運氣夠好,或許還能夠帶來財富甚至名留青史。所以,往後看見任何藝術品或收藏家,您知道要先問什麼問題了嗎?然後,針對「你究竟是誰?」的問題,在寶貴的人生結束之前您是否能夠找到一個發自內心滿意的答案呢?

 

齊白石|英雄君壽圖(局部) 217x70cm;常玉|插瓶菊花(藝術微噴)。偉大的藝術家通常能夠在細細體驗自己的人生之後用最獨特的藝術作品完成自己,這就是為何他們的人生與作品都那麼令人津津樂道的主要原因

 

【後記】這篇文章在撰寫時恰逢新冠肺炎三級警戒期間,剛打完疫苗的當晚沒想到就開始發燒,直到隔天身體才在昏昏沉沉當中慢慢恢復正常,但仍勉強打起精神趕稿的當下,特別感受到老婆的貼心與包容,並體會到為人父母時時擔心自己孩子健康的心情,這些可能也是最近這段疫情期間意外獲得的寶貴禮物。如果說您問我究竟是誰?要是我有資格回答說:「我只是個讓自己孩子快快樂樂、平安長大的好父親。」或許也已經是個值得驕傲的答案。

 

 

本文圖片與繪畫作品來源:帝圖藝術2021春拍圖錄、台灣歷史博物館授權帝圖科技文化發行2017 相思巴黎館藏常玉展─藝術微噴、CC等。

 

ALL POSTS
Copyright © 2024 dpi設計插畫誌.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