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閱讀文章
BACK
SCROLL
攝影
臺灣首座國家級攝影機構!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3/25 ─ 4/18 試營運 國際大師作品開箱曝光

 

「攝影界20幾年來的期盼,終於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即將開館之際願望成真,對臺灣攝影發展相當重要,這是臺灣攝影的第一步,也是最大一步。」─全會華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成立是攝影界引頸企盼的盛事,現由文化部委託國美館籌備暨營運執行,梁永斐館長於今(8)日記者會上代表文化部李永得部長宣布「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預計於3月24日舉行試營運記者會;如北市府的文資法因應計畫竣工查驗順利完成,預計於3月25日至4月18日試營運,歡迎民眾線上預約參觀;4月19日辦理開館典禮,於4月20日起正式對外開放參觀。

 

臺北館今日舉行首檔國際展「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作品開箱記者會,由國美館梁永斐館長主持,現場嘉賓包括:前中華攝影文化協進會理事長全會華、國立高雄大學副教授侯淑姿、Lightbox攝影圖書室創辦人曹良賓等人共襄盛舉,共同見證六組精彩作品的開箱亮相。「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由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展覽企劃總監、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策劃。

 

曼.雷(Man Ray)、馬歇爾.杜象(Marcel Duchamp),〈灰塵滋生〉(Dust Breeding),1920。銀鹽相紙,23.9×30.4cm。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東松照明,〈核爆後融解變形的啤酒瓶,1945長崎〉,1961。銀鹽相紙,33.7 × 33.9cm。Center for Creative Photography, University of Arizona收藏,Shomei Tomatsu ‒ INTERFACE 版權所有。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座落於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與懷寧街口,2014年獲指定為市定古蹟,本建築前身為1937年落成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塵與時」展覽從一張超現實主義大師曼.雷(Man Ray)拍攝的神祕灰塵照(後命名為〈灰塵滋生〉,Dust Breeding)出發,此張照片以達達主義倡議者杜象 (Marcel Duchamp)工作室裡當時(1920)尚在創作的作品──蓋在一片玻璃上的灰塵──為拍攝主體。這幀令人費解的影像既是一份紀錄文件,也是一件藝術作品,同時又是一件藝術作品的紀錄文件,更於1922年首次發表時被稱作「從飛機望出去的視野」。

 

蘇菲.希斯黛雨貝(Sophie Ristelhueber),〈因灰塵滋生而起〉,1991-2007。黑白攝影,彩色輸出於紙上,157.2 × 201.8 × 3.02cm。藝術家與巴黎 Jérôme Poggi 藝廊提供。

 

策展人卡帕尼從〈灰塵滋生〉所指涉的複雜寓意與扮演的多重角色汲取靈感,進而透過二十世紀前半段的航空偵測照、新聞照、明信片、前衛藝文刊物,以及二戰以降的戰爭、災難影像與觀念藝術創作等66組的多元選件,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灰塵」的各種隱喻如何在攝影及視覺藝術的表現之中被探討。

 

梁永斐館長致詞時表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是臺灣首座以攝影與影像藝術的「研究、典藏、展示、推廣」為宗旨的國家級中心,也可以說是眾所期待的「攝影家的家」,目前已珍藏1萬1千多件典藏品,期許以國內外的典藏研究、主題策劃展覽,顯現攝影廣闊的面向,肩負傳承推廣的任務,讓臺灣與世界持續的交流與對話,並將攝影美學分享給全國民眾。

 

「塵與時」展呈現攝影自二十世紀以來,在西方社會和藝術領域裡的發展;展覽以西方的攝影、藝術和時代脈絡為主題,但它對攝影的功能、角色,以及影像之於人類集體文化之重要性的思索,亦是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期待深化探討的重要議題。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作品開箱記者會現場嘉賓(左起)曹良賓、侯淑姿、梁永斐館長、全會華 。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前中華攝影文化協進會理事長全會華表示:「攝影界20幾年來的期盼,終於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即將開館之際願望成真,對臺灣攝影發展相當重要,這是臺灣攝影的第一步,也是最大一步。」國立高雄大學副教授侯淑姿則表示:「今日是臺灣攝影文化發展新的里程碑,攝影從19世紀傳入臺灣,很長的時間處於學術邊陲地帶,經過攝影界及文化部等機構漫長的努力,如今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將主責搶救攝影資產的使命並發展影響力。」

 

Lightbox攝影圖書室創辦人曹良賓表示,今日開箱的三件精彩作品皆是世界攝影史上重要藝術家的攝影創作,以往只能在國外或書籍上看到,臺灣觀眾能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親炙鑑賞,是一件極為難得的幸事,鼓勵大家屆時親往體驗作品的張力,並思索諸多攝影創作的重要議題。

 

本次開箱的作品中,曼.雷(Man Ray)〈「橫渡大西洋」拼貼〉以俯瞰視角拍攝砂礫上的煙蒂、火柴和紙屑,呼應〈灰塵滋生〉中蔓衍的塵土。紀實攝影大師渥克.艾凡斯(Walker Evans)則透過〈孩童之墓〉述說美國黑色風暴時期沙塵暴侵襲下的艱苦生活。日本攝影大師東松照明鏡頭下帶有超現實色彩的扭曲物體,實為〈核爆後融解變形的啤酒瓶〉,隱喻核災之於長崎的影響。

 

法籍攝影藝術家蘇菲.希斯黛雨貝(Sophie Ristelhueber)以一張空拍戰後科威特沙漠的〈因灰塵滋生而起〉,延續自身創作中對於人為災害的關注,同時致敬曼.雷的〈灰塵滋生〉。記錄、反思災禍之餘,影像創作者亦致力於探索灰塵與攝影工業的微妙關係,本次開箱的另兩件作品分別由加拿大攝影師羅伯.伯利(Robert Burley)及史考特.麥克法蘭德(Scott McFarland)創作:前者捕捉柯達底片工廠的拆除現場,見證攝影產業的變遷;後者則以T恤擦拭鏡頭灰塵的詼諧影像,撥撩眾多相機潔癖者的敏感神經。

 

渥克.艾凡斯(Walker Evans),〈孩童之墓〉(Child's Grave),1936。銀鹽相紙,25 × 20cm。私人收藏。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試營運期間,將同時推出以十九至二十世紀中期典藏品為主軸的主題展「舉起鏡子迎向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及介紹場館建築歷史的常設展「跨.交.通」。臺北館試營運期間預計從3 月 25 日(四)起至4月18日(日)止,民眾可透過線上登記方式預約參觀。線上預約預計將於3月10日(三)起跑。展覽與線上預約最新資訊請參考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官網http://ncpi.ntmofa.gov.tw

 

史考特.麥克法蘭德,《鏡頭清潔》系列作品,2017,彩色照片、工作室灰塵,展示於訂製的彩色框,各60.96 × 63.5cm,藝術家、Division 藝廊、Monte Clark 藝廊提供。

 

史考特.麥克法蘭德,《鏡頭清潔》系列作品,2017,彩色照片、工作室灰塵,展示於訂製的彩色框,各60.96 × 63.5cm,藝術家、Division 藝廊、Monte Clark 藝廊提供。

 

ALL POSTS
Copyright © 2024 dpi設計插畫誌. All rights reserved